繼前幾篇介紹完行銷、行銷人、In-house、Agency的概念與差異後,就要進入近期最受關注的行銷方法——數位行銷(Digital Marketing)了!
(photographer : Federico Orlandi,link : Pexels)
縱使瀏覽徵才資訊、培訓課程的次數不頻繁,或許「數位行銷」這個關鍵字也已悄然、沈默地出現在你所接收的資訊中。遠自網路的出現、第一支智慧型手機出世,乃至 5G 時代正熱烈地展開,在互聯網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影響著我們時,數位型態所展示的種種訊息、依附的平台媒介/平台優化、使用者族群、等等……,早已成為了當代行銷人必須正視且鑽研的課題。
那麼,科技發展所帶來的改變是什麼呢?讓我們先將行銷方法劃分為「傳統行銷」和「數位行銷」,再分別比較兩者的差異。
傳統行銷
傳統行銷,顧名思義也就是相較於數位行銷更加傳統的作法,最簡單的區分方法就是「網路使用」的有無。佔傳統行銷最大宗的分析方法就是傑羅姆·麥卡錫(Jerome McCarthy)所提出的「4P分析」,也就是產品(Product)、價格(Price)、渠道(Place)和促銷(Promotion)策略。同時也是從「企業」出發的思考,而非「顧客」。
傳統行銷的優點在於具有「現實感」上。消費者可以透過真實的五感去體驗商品,這也是為什麼美妝產業的實體通路在數位的浪潮中屹立不搖,衣物、精品、房屋等需要消費者去實際觀察感受的產品同樣如此。傳統行銷的不可取代性可以從「網路的有無」中探討,假設是投放在社群的廣告,自然就只有該社群平台的使用者是可能觸及對象,然而實體的街道、車站卻是不論何人,只要經過了、看見內容,就會接收到資訊。
至於傳統行銷的劣勢,主要是缺乏「數據」。若以張貼海報推廣為例,也許可以就車站、地區的每日人流量來計算觸及人數,但是有多少人是因為看見海報而完成購買(也就是轉換率)就不得而知了。數據的重要在於行銷活動前的評估與後續分析,當有了足夠的數據,經營者就可以著手於廣告成本的最小化、不同行銷方式的測試、與潛在受眾輪廓的限縮之上。
傳統行銷到數位行銷的轉型,所提倡的理念就是從「物」本位(產品)移轉為「人」本位(受眾)。
數位行銷
有人說「凡利用網路進行的行銷工作,就可稱其為數位行銷」。那麼,除了媒介的不同,數位與傳統的差異究竟在何處?
筆者舉行銷4.0的「5A分析」為例,數位行銷注重的是認知(Aware)、訴求(Appeal)、詢問(Ask)、行動(Act)和推薦(Advocate)。也就是從顧客接收資訊、產生對品牌或產品的印象後,必須引發顧客的好奇心、並盡可能地讓他們參與互動,最終甚至可以使品牌的忠誠顧客成為傳教士一樣的角色,成為推廣力量的一份子。
從分析方法上也可以清楚的比較出傳統行銷和數位行銷的差異,接下來讓我們分析數位行銷的優劣。
筆者認為,數位行銷最大的優點就是「數據精準」,一旦擁有數據,就能透過分析壓低廣告成本(例如採取A/B Test測試不同版本的成效高低);內容行銷同理,以數據進行搜尋引擎優化(SEO),以自然排序的方式達成曝光,更是小品牌或創業初期商家的心頭好。其次則是數位化縮減了「時空」的距離,在後疫情時代更是如此,當人們的生活範圍受限,不論是國家的疆域或隔離政策下只能生活在一隅之地,都讓這項優點被不斷放大,網購、外送業者的營收不斷攀升,越來越多人開始意識到數位行銷的優勢。再者便是社群所帶來的一對一(即時回覆、電子報量身定做)與一對多(大範圍推廣)的好處,可以讓品牌快速且廣泛的推廣到各地。
數位行銷的劣勢在於網路的侷限性,產品在網路上的呈現可能是失真的,也許裝置顯示上有色差、或是店家描述與顧客接收的意思不吻合,都會產生意思不一致的偏差。其次就是物流系統的不足,當物流要付出的成本過高、安全性存疑、速度太慢,那麼除非有明顯的價格差異,顧客會選擇購買的可能也相對要低。
結語
網路世界瞬息萬變,今天的有效行銷策略,也許會成為明日黃花。筆者在此呼籲各位行銷人,千萬要打消「一招打天下」、「套公式複製」的念頭;模仿也許能替你帶來短期的流量成長,但重視品牌的資源、定位、目標,且對症下藥,才是行銷路上的長遠之計。
(photographer :fauxels,link : Pexels)
數位與傳統的行銷方式固然各有優劣,然而天下攘攘皆為利往,趨勢的存在必然有其道理,若將「數位行銷」比擬為人的一生,是青少年的型態,他誕生在網路時代,不如稚童懞懂、純粹,卻又較之成年人具備高度的可塑性;「傳統行銷」則可謂春秋鼎盛的中年人,已經難以改變、卻達到了一定的成就,當然中年人並無貶義,也不代表傳統行銷已然是一條死路,僅僅是取得出彩的成果要難上許多,畢竟一套方法如果已經被玩透了,當然也難以做出新意。
如同一個社會不能只有一種聲音,行銷自然不該侷限於某種特定的面相或手法,如果你在傳統行銷中無法取得成效,不如試試往趨勢靠攏、以數位行銷為自己的事業爭取一個新的機會。
我們永遠無法保證改變一定會帶來成功,但是不改變就沒有成功的可能,是吧?